作者 林秋芬
2018-07-21
公視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劇照。 圖片來源: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on Children
最近公視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單元劇熱烈播映中,目前僅播放2個故事,已引起網路上熱烈討論,包括父母對於孩子的控制、有條件的愛等相關親子、家庭關係議題。第二個故事「貓的孩子」,觀看時可感受到片中每一個角色很強的情緒張力,以下試著從幾個面向去理解在這樣困境中的個體與關係。
好我與壞我都是我,媽媽你愛我嗎?
順從的孩子是啟動了自我功能的抑制。阿衍的父母期待阿衍成績要達滿級分,如果符合這個期待,在阿衍父母眼裡,阿衍就是「好的」,不符合這個期待,阿衍就是「壞的」。阿衍盡力去追求父母眼中的「好」我,避免那個壞的我出現。阿衍內在壓抑了諸多情緒,他恐懼達不到父母的期待,更害怕沒有好成績會連帶失去父母的愛;也憤怒父母沒有看見他的努力,只看到他們想看到的。這些極度的恐懼、焦慮、憤怒在內在形成破壞性力量而體現於外,於是一向畏縮膽怯的阿衍竟然殘暴的打了女同學、甚至殺害貓咪。
阿衍多次問媽媽,你愛我嗎?甚至跟媽媽要擁抱時,媽媽依然關注貓甚於他,於是他只好拿刀子畫手,說媽媽我受傷了。如同其他跟父母索愛的孩子,情感面要不到,就會在行為上越來越用力、好讓父母轉頭關注他。沒有被愛過的孩子不會愛人,無法長出愛人的能量,被愛的匱乏就會在其他關係中索求。
暴食與執著,母親也是需要照顧的個體
劇中媽媽時常在情緒失控時硬塞食物,囫圇吞棗吃下被先生嫌棄太硬的牛排,面對先生修理孩子時的焦慮,也不斷以吃來發洩。媽媽的進食狀態反映了她各式關係的質量,比如一直吞下先生口語精神暴力、肢體暴力、外遇等難以忍受的行為,同樣也要兒子阿衍在面對她受暴後的高張情緒、課業高期待的高壓下硬吞下漢堡。阿衍到校就嘔吐出這些無助與期待,他消化不了,因為他無法幫助媽媽離開不快樂的婚姻、他無法考滿級分讓媽媽開心,但這些終究不是一個孩子該去承擔的。
阿衍媽媽守著那天花板會掉屑、屋頂會漏水的房子,準備晚餐等待先生回家,告訴自己屋頂修好了、兒子成績好了,先生就會回家。媽媽內心更深層的恐懼是被先生遺棄,先生不會因為「她」而回家。媽媽守著搖搖欲墜的婚姻(房子),依然每天準備老公的晚餐,在電鍋上貼上紙條「老公辛苦了,飯菜都在電鍋」──這是一種儀式化的潛意識期盼:你要是回來吃了這晚餐,就是還要我、還要這個家。但實際上則是面對房子修不好、孩子成績不理想的挫敗。
阿衍媽媽一如我於心理諮商現場見過那些處於婚姻困境中的女性,離不開、就只能選擇與孩子結盟,傾所有心力於孩子的成就,孩子則容易成為那個敏於照顧母親的「小大人」。
孩子不該承受父母婚姻中的苦痛
阿衍媽媽遭受家暴,阿衍就像我們在實務工作中目睹的那些常在夜裡目睹、聽聞父母暴力相向的孩子,容易有創傷後壓力症。如阿衍每一次被父親、補習班老師責打時而痛楚的當下,同時也不由自主的出現父親辱罵母親的不堪言語、母親的嘶吼、還有自己無助恐懼的呆在隔壁房間等痛苦回憶。有些目睹家暴的孩子描述父母間暴力相向的當下,會出現如恐慌發作的強烈恐懼與極度不適,這些身心壓力都需要專業資源協助。
很多父母強調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,但一個漏水潮濕不堪、有壁癌的房子,絕對讓居住在裡面的人很不舒服。就像家庭雖然好像結構完整,但有各種失能失衡的地方,也無法讓成員真正安心。阿衍爸爸老是指責阿衍媽媽處理不好房子,但整修房子(婚姻)絕對不會是只有一方的責任。唯有父母願意面對與處理婚姻問題,也讓專業資源協助孩子穩定內在力量、度過家的維修期,才能改善關係中彼此的傷害與孩子的身心負荷。(可洽各地縣市政府社會處、各法院家事服務中心,花蓮縣政府駐花蓮地院家事服務中心03-8242139)。
(作者為花蓮兒家協會諮商心理師、花蓮縣政府駐法院家事服務中心督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