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林秋芬
2019-12-01
離婚後,影響孩子身心的不是離婚這件事,而是「如何」繼續「做父母」。 圖片來源:《花椒之味》劇照。
電影《花椒之味》中,開火鍋店的爸爸過世,串起了居住於兩岸三地、同父異母的已成年三姊妹的連結。三人的成長過程中,都面對父母離異帶來的影響。
影響孩子身心的不是離婚這件事,而是「如何」處理離婚及離婚後父母如何繼續「做父母」。劇中三個已成年的姊妹與父親相處時間很少,但都很愛父親,父親從未在她們生命中完全的缺席,而三個女兒內心,各自承載一段父母婚姻的故事。
被愛:爸爸真的愛我嗎?
與爸爸在香港生活的大女兒夏如樹吸納了母親在婚姻中的苦悶,電影有一幕是年幼的如樹問媽媽「爸爸呢?」媽媽回答「爸爸不愛我們了」,母女相擁而泣。另一幕中,如樹拿著水晶球站在房門口,看著離家的爸爸回來照顧重病的媽媽,媽媽趕爸爸走、罵他不負責任。對如樹來說,媽媽總是哭哭啼啼的。
如樹內心對爸爸有著「當年你丟掉我與媽媽」的憤怒,帶著「爸爸不愛我」的腳本成長,雖然過個海就可以回去看爸爸,但總是說麻煩。前男友跟如樹爭論著爸爸愛不愛她,如樹說「如果爸爸可以不愛我們,他早就不愛我們,是因為媽媽重病,他才回來負起責任」,前男友則說「爸爸是因為愛你,所以負這個責任」。男友說了一段話:
你問我,我是『想』跟你在一起?還是『可以』跟你在一起?這對我來說沒有差別,重要是『在一起』。為什麼一句話這樣長,你只有看到『想』跟『可以』,聽不見『在一起』?
成長歷程中,如樹的母親情緒變化大、爸爸則缺席,如樹那不穩定的自我,不斷需要確認愛。她在言語上的挑剔,就像在關係中沒有安全感的小孩,一進屋子先搗蛋,若對方不喜歡我,那就是我自找的、我活該,若我很乖,那你不喜歡我,我又該怎麼辦呢?
電影中的另一幕,如樹對前男友說:「你知道我最害怕什麼嗎? 我最害怕像我媽一樣,明知那個人不愛她,還要留在他身邊。」我們都極力避免複製父母身上我們不喜歡的部分,但時常是無意識地重複,其實是想創造同樣的情境,期待能再次修復。
在意:爸爸沒有不要我,爸爸是不要媽媽
老二夏如枝是爸爸去台灣時與初戀情人重逢所生,如枝的媽媽再婚,新爸爸與弟、妹對如枝很好,但如枝始終覺自己是局外人。父母再婚以後,與新伴侶有了孩子,進入重組家庭的孩子對於新家的認同與歸屬感是一大挑戰。實務工作中常見有些再婚母親會至法院提起變更子女姓氏(變更為母姓)或酌定子女會面(減少子女與生父的會面頻率)與收養(由現任丈夫收養第一段婚姻的子女),以為這些作為可以增加第一段婚姻子女與再婚家庭的連結與認同,其實再婚的母親需要釐清,這究竟是子女的需要?還是你個人的需要?
就像劇情的發展,如枝到香港與姊妹們一起幫忙爸爸死後留下的火鍋店,媽媽來找如枝時,如枝跟媽媽說這裡需要我,媽媽一股腦傾瀉多年來對如枝生父的不滿,生氣的說「我們需要他的時候,他在哪裡?辛辛苦苦把你養大、幫你建立一個完整家的人是我啊!」如枝則生氣的說:「那是你的需要,你有沒有關心過我需要什麼?當所有人都不看好我、叫我不要打球時,只有爸爸叫我不要放棄。」如枝媽媽反駁:「你別忘了,是他不要你的!」如枝卻回應:「他沒有不要我,他是不要你!」
也許這是如枝媽媽內在從來不願承認的事實,一個完整的家庭是媽媽個人的情感需求,媽媽恐懼她辛辛苦苦扶養長大的女兒往生父靠攏,那她的辛苦算什麼?媽媽很努力要給如枝一個完整和樂的家,但終究這不是如枝要的,她要的其實只是生父、生母的肯定與關注。父母凝視的眼光,往往是孩子向前衝刺的動力,如三姊妹在找尋爸爸的火鍋秘方的筆記本時,如枝看見爸爸筆記本上提到要看自己比賽,因此開心不已。這也是我們在實務工作中常鼓勵離異父母的,非與孩子同住的一方如果能參與孩子成長歷程中所面對的挑戰、挫折,給予支持與鼓勵,可以協助抵銷孩子內心的被拋棄感。
選擇:我從來就沒被爸媽選擇
老三夏如果在爸媽分開後,媽媽嫁到美國,她留在重慶與外婆同住,自述她是被媽媽「丟來丟去」長大的,外婆擔心自己往生了以後沒人照顧如果,如果則告訴外婆「人離開就像搬家,就是住到活的人心裡去,我不會孤獨的。」但其實總是笑臉迎人的如果,內心是孤獨的。她用鮮明的外表如橘色頭髮、亮彩衣服引人注意。三姊妹的對話中,大姊說不管爸爸選擇哪一個媽媽,最後都傷害了我們。如果則淡淡的說:「我從來沒被他們選擇過。」
很多父母討論離婚時,容易將子女拿來做分配,不被父母選擇的孩子,時常形成低自我價值,有些孩子成年後,談到童年不被離異的父母任一方選擇時,還是有很重的受傷感,成年以後不相信有人會愛自己,這些孩子需要花好大的力氣來重新相信人、相信愛。
寬恕:等一個原諒的人
童年面對父母一方的憂鬱、死亡、不存在,若與孩子同住的一方是以情緒化的方式對待孩子,最後這些父母關係中的苦痛都是孩子在承受。我們在工作中,與高衝突離異父母進行親職協調、個別諮商時,常常看到憤怒、失落、恐懼的父母,在當下沒有心理空間去看見也在受苦的孩子。我們期盼離異父母能化解相互的矛盾、衝突,不要讓矛盾、衝突於日後在孩子身上顯現。
電影最後一幕,如樹對著爸爸的幻影大喊:「爸爸我不怨你了,我很想你!」如樹終於與自己心中那個不負責任的爸爸和解。離異父母需要想想,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,內心要承載什麼樣的父母意象?例如有些父母於法院進行離婚訴訟時,不斷疊加的案件,撕裂各種情感關係,在孩子童年內建了被拋棄、被傷害的腳本,拉長生命的維度來看,10年、20年後,長大的孩子如何回看現在父母的爭執?期盼所有的離異父母,即使不相愛了、無法在一起了,但可以分別愛孩子,別讓孩子的生命失去父母任何一方。需要專業人員協助的父母,請善用各地縣市政府駐法院家事服務中心,已在法院提起相關家事事件的父母,也請善用家事調解,在專業人員協助下自主解決紛爭。
(作者為社團法人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秘書長、花蓮縣政府駐法院家事服務中心督導、門諾醫院自費婚姻諮詢門診心理師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