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林秋芬
2018-05-11
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每次媒體報導又有名人離婚、孩子的監護之爭、家暴事件,總是只見父母雙方相互隔空透過媒體、臉書對話,互揭對方的不是。然而,有人看見戰火中年幼的孩子嗎?特別是當父母以孩子之名發聲,指控另一方時,經常說孩子這樣講、那樣講,等於是把孩子推上父母婚姻的戰場,變成父母相互攻擊時的兵卒。而最需要被保護的孩子,其實成了炮灰。
花蓮縣政府駐法院家事服務中心在這幾年,為一些父母處於高衝突離婚狀態下的孩子辦理團體活動,花蓮兒家協會也提供這些孩子個別諮商的服務。多年的工作經驗中,我們看見這些孩子,面對父母離婚、監護權、會面、扶養費等議題衝突,身心都受到很深的影響。
面對高衝突父母,孩子容易無所適從
有些孩子無法同時表達對父母雙方的喜愛,對於「應該」如何回應各種與父母相關的情境感到焦慮。例如孩子覺得與一方父母相處愉快可能會傷了另一方,或在父母爭吵時為了救其中一方、平息戰火、不讓自己受傷等理由,而出現種種因應方式,不知不覺變成高敏感、低自尊、心靈脆弱。
為了照顧父母,越想要保護他們,就越難說真話。有的孩子甚至會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,說「只要他們不吵架,我怎樣都沒關係」。孩子的心理能量耗在擔憂父母什麼時候又要吵架了?誰又要不開心了?重心都放在如何取悅爸爸媽媽,難以放鬆,更難以專心學習。
我們也看見,長期處於父母紛爭下或被迫涉入的孩子,容易在青少年時期反撲。這股力量不是往內自傷,就是往外做出不當行為。孩子會長大,當回過頭來看父母的相互攻擊、爭奪時,會覺得這是童年的一場災難。這樣成長經驗下的孩子,又要如何在長大後相信自己是好的、是值得被愛的呢?
四個步驟踩剎車,不讓孩子繼續受傷
從研究與實務經驗上,我們發現:影響孩子身心發展的,不在「離婚」這件事本身,而是爸媽「如何處理離婚」。我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愛孩子,所以呼籲所有處於高衝突狀態下的父母,為了保護孩子,請試著踩剎車:
第一步:不在臉書、媒體上談論,雙方關係的愛恨情仇。
第二步:請把孩子移出你們婚姻的戰場。父母應該是要保護孩子的,但耗能量在攻擊對方時,不會有能量去滋養孩子。疲憊的父母就算給不了愛,但至少努力做到不傷害。
第三步:請為孩子創造協商空間。不管兩人關係如何走,你們永遠是孩子的爸媽。婚可以離,但對孩子的愛不會離,就算是離異的父母,也能共同行使親職。
第四步:尋求專業人員協助處理自己的情緒、面對自己。把自己的身心安頓好了,處理兩人關係時才不會亂,急於出招而傷了孩子。如果無法停止這場婚姻戰爭,也可以透過專業人員協助,了解自己為何不能停止。
面對關係的聚散離合,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。目前全省地方法院都有家事服務中心,可以提供家事紛爭當事人相關的服務,讓有需求者在這條路上,可以尋求專業資源的協助。最後,請所有衝突父母記住一位香港學者所說的這句話:每一發射向配偶的子彈,都會先穿過孩子的胸膛。
(作者為社團法人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諮商心理師/社工師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