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秋芬 心理師

近日,知名藝人大S在日本驟逝的消息震驚社會,這起事件引發各界關注。醫師討論流感與海外醫療,律師解說監護權與遺產問題,媒體鋪天蓋地報導著相關細節。但在這場社會輿論中,卻少有人真正關心——那兩個尚未成年的孩子,他們該如何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生命巨變?

當兩個約7至12歲的孩子在短短五日內,從母親身體不適到突然驟逝,這對他們的心理將造成巨大的衝擊。心理學研究顯示,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對死亡的理解與成人不同,他們的內心世界,可能充滿困惑、恐懼與不安。

兒童如何理解死亡?

  1. 死亡的不可逆性——孩子開始意識到死亡是無法挽回的,但這個認知可能讓他們深陷恐懼,害怕自己或其他親人也會突然消失。
  2. 尋找因果關係——年幼的孩子會努力尋找「為什麼?」他們可能無意間把母親的離世與自己的行為串連起來,產生內疚感,甚至覺得「是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?媽媽才離開?」

當孩子經歷哀傷,他們可能會有的身心反應:

  1. 情緒劇烈起伏:他們可能會突然哭泣、發脾氣,甚至對世界感到憤怒、不公平。
  2. 行為退化——尿床、吸拇指、過度依賴大人,這些看似退化的行為,其實是孩子內心深處尋求安全感的表現。
  3. 學習受影響——在學校注意力不集中、學業表現下降,甚至不想去上學,因為內心的混亂讓他們難以專注。
  4. 身體不適——頭痛、胃痛、失眠,這些可能是心理壓力轉化為生理反應。

孩子的生父、繼父、外婆、阿姨等親友做能些什麼?

  1. 開放溝通——讓孩子知道,他們的情緒是被允許、被理解的。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,回答他們的疑問,不必回避「死亡」這個話題。
  2. 維持日常生活的穩定——規律的作息能帶來安全感,避免孩子感覺世界完全崩塌。
  3. 陪伴與支持——不要強迫孩子表達哀傷,但也不要忽視他們的情緒。擁抱、陪伴、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。
  4. 尋求專業協助——如果孩子的哀傷反應持續影響生活,應考慮尋求專業心理師協助,幫助孩子度過喪親的哀慟。

當社會熱議法律與醫療議題時,我們也應該停下來,關心這場風暴中最脆弱的兩個生命。他們失去的不只是母親,還有童年最重要依附,但相信生父、繼父、親友們能接力給予孩子們充足的愛與安全感。

我們能做的,不只是關心,更要行動——因理解而不打擾家屬,給這兩個孩子一個能夠承載哀傷的空間,幫助他們重建內心的力量。

參考資料: https://www.cup.com.hk/2023/01/13/prince-harry-complicated-grief/
https://zh.vitas.com/family-and-caregiver-support/grief-and-bereavement/children-and-grief/childrens-developmental-stages-concepts-of-death-and-responses